12月20日,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召开本科人才培养方案(2023版)修订专家论证会,聚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电子信息工程、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、物联网工程四大专业的培养方案优化。会议由院长王红心主持,副院长尤新华、各专业负责人及教务处相关人员参会,特邀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、人工智能学院及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的5位行业专家现场论证指导,为人才培养体系提质升级提供权威建议。
论证会上,尤新华副院长首先介绍了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总体思路与目标,强调以“服务区域发展、深化产教融合、强化实践能力”为核心,对标行业技术前沿与岗位需求,推动课程体系动态调整。 他提出,新版方案需突出“厚基础、强技能、重创新”的育人导向,重点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,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。
随后,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四个专业负责人依次汇报了修订内容,涵盖培养目标、课程模块、实践教学体系等关键环节。各专业结合行业调研与毕业生反馈,优化了人工智能算法、集成电路设计、物联网系统开发等核心课程群,并计划增设航天电子技术、工业互联网等校企共建课程,强化职业能力与岗位衔接。
论证环节中,专家团队结合产业趋势与教学经验,对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展开深入评议。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余敦辉教授建议:“需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,增设边缘计算、嵌入式系统等前沿选修课,增强学生技术迁移能力。”曾诚教授则强调实践环节的连贯性,提出“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程设计,建立分阶段递进式实训体系”。
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黄伟研究员从产业视角指出:“航天电子领域亟需掌握硬件开发与系统调试的复合型人才,建议加强EDA工具应用、高可靠性电路设计等技能训练。”人工智能学院杨维明教授、李璋教授则聚焦跨学科融合,提议在物联网工程专业中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,打造“AI+IoT”特色方向。
王红心院长在总结中向专家致谢,表示学院将充分吸纳论证意见,以“立足产业、突出特色、动态优化”为原则完善方案。他提出三点要求:一是强化校企协同,邀请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开发与评价;二是推进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建设,提升教师工程实践与教学转化能力;三是构建“课程—项目—竞赛—认证”四位一体的能力培养链,助力学生职业竞争力提升。
本次论证会为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落地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。下一步,学院将统筹推进方案修订、资源整合及校企合作平台搭建,着力培养适应智能制造与数字经济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,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。